2017年4月21日至23日,在武汉召开了中国第五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大会的主题是精神分析的传承与创新——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来自10多个国家的40余位外国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代表700余人全程参加大会研讨。
在大会上,有国际心理分析师、耶鲁大学哲学博士、芝加哥大学临床社会工作硕士、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副主席、芝加哥荣格学院前主席,曾任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George Hogenson老师的发言。
华南师范和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心理治疗师、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CFAP)创办会长申荷永教授及其所带领的团队也在大会上做了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专场报告。大会报告者有:冯建国博士、李孟潮博士、李江雪博士、蔡成后博士、唐秀玲博士,均为IAAP心理分析师或心理分析师候选人。
下文为申荷永教授在武汉“第五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上所做报告
下文为申荷永教授在武汉“第五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上所做报告
将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分析称之为:核心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 Heart,这是基于我在爱诺思(Eranos)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1997)上的报告,以及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在美国的讲学(1996-1998);包括后来在美国CIIS作为客座教授讲过一门课程:“Psychology of the Heart, and the Heart of the Psychology”(核心心理学以及心理学之心);于是,也就有了“核心心理学”的名称。
想当年,美国一份期刊,转载我在爱诺思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的报告时(《爱诺思年鉴》1997),加了这样的按语:“中国用‘心理学’翻译了‘psychology’,一位中国学者要为心理学寻心。”(The Salt Journal, 2001, Summer)
实际上,这也是我开始心理学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心理学或心理分析之“心”与“心理”,究竟如何?
我曾随高觉敷先生读书治学。高觉敷先生是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入中国的主要学者,我最初的学术发表大多也是有关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以及随后新精神分析和荣格的发展,但中国文化,也一直是我的情怀和追求。
我曾试着用这样三种水平,来理解心的基本内涵: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者,总包万虑谓之心;心者,道之本源,天心可见。同时,侧重于“理于心”的意义:汉字之“理”,本义治玉,提炼玉之心性,包含治愈的意象和意义,正如“医之上者,理于未然”;于是,便有了“心理分析”之中国文化的基本寓意。
所谓“核心”,取其“种子”和“果仁”之自然意象;核者从木,冒地而生,東方之行;核者寓亥,核能收藏萬物。本来,果仁常具心形,仁者爱人,已是“核心心理学”之“核心”基本意象;凡儒家之忠恕,仁义礼智根於心;道家之虚心,善心安爱,心术与心斋;佛家之心宗,以心传心,明心见性;以及尧舜禹之16字心经: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易》之能研诸虑,能说诸心,圣人以此洗心……由此汇聚为“核心心理学”之基础与方法。
很多年前,我写过一本《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人民出版社2001),之所以将其称之为“心要”,其第一要,便是药物的药;第二要是钥匙的钥;第三为集要或辑要的要。对我来说,中国文化不仅是当代心药,也是心理学本身的需要(因为中国的心理学本身也有病),其可开启当代深度心理学的奥秘,融会东西方心理学要义。
于是,我用“心理分析”,来涵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但尤为重要的,正是“心理分析”之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我曾在华南师大、复旦大学、和澳门城大,相继建立“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或研究院,并主讲一门课程:“心理分析:精神分析与分析心理学”,以我的《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北京三联书店2004)为主要线索。
在我的微博(荷永微博),我这样说过:“核心心理学,是要用‘心’,来发挥‘心理学’的意义,用‘理心’来呈现心理分析的境界。”
谨以“治疗”和“治愈”为例,来阐释“核心心理学”或中国文化,之于心理分析或临床治疗的意象和意义。
西方或传统临床心理学的关键为“治疗”(Therapy),其工作目标总是针对症状的变化或症状的消除;而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核心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Heart),既重视治疗也注重“治愈”(Healing),尤其是以“治愈与转化”为目的。
本来,治疗之“治”,其原型启发应与“治水”有关。若望文生义,那么,汉字之“治”,具有水来土掩,筑高台以御水之象征。这也是凡治理、治学、治国、治疗、治病均取象于“治”之整治和修治,所谓政治也源于此。如《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当然,这只是治的基本意象,并非意味着凡治疗者都能“善治”,或获得至善之治。不管是治水,还是治病,或者治国,也由于不同的理解,衍变为不同水平的理论与方法。若一味用外在之土或高台来御水,那么,不免也会有堵塞或者决堤。对于核心心理学来说,在“治愈”之治中,返璞归真,亦然寻找治之原本的心意。
创建沙盘游戏治疗的荣格心理分析师朵拉·卡尔夫在其《沙盘游戏:治愈心灵的途径》中说,若不能理解“水”的意象,便不会知道什么是心理治疗;若不能理解“坎”之意象,则不能知道什么是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治疗。
于是,有了治愈之“愈”,则属于全新的视野;“治”与“愈”合,便是核心心理学的基本方法与原则。凡疒部之瘉,水部之治,舟部之俞,均在这心部之愈中形成整合的意义。
“愈”字寓心,别有一番心(新)意在。如《说文解字》释“愈”为“空中木爲舟”,心上之俞便是舟或做舟的原型意象。
此处的“空”与“中”,均已包含深度心理治疗与心理分析的奥秘;不仅具有佛家之“空性”与“中道”之意象,而且包含道家之“虚”与“道”的理念,以及《易经》之“时中”,儒家之“中庸”的本义。
《诗·邶风·谷风》有言:“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尚書·說命》:“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愈中之舟的意象,已是舟航之始,如椎輪爲大路之始。舟行于水,乘木有功。有了舟及其意象,水便呈现新的意义与作用,已不仅只是“治”(比如针对真正之治疗)的对象;有舟便可御水,已不是防御之御,而是驾御之御;于是便能舟济天下,利涉大川,获得超越与转化。
即使是“洪水”,即使是“大洪水”(犹如临床心理治疗中的诸多病患),若有方舟,也如诺亚方舟的传说,便能舟以济之,以利天下。或许,所有的深度心理治疗,尤其是心理分析,都应从这舟俞的意象中获得启示。当然,作为心理分析师,我们是要为来访者,或者与来访者一起,来寻获心上之舟。或者,作为心理分析师自身,要时时有此信念,如天用汝为舟楫。
心上之舟,或心中有舟,也便是“容器”……不是静态的容器,而是动态的;若是将水比喻为无意识,那么,舟与水,更是特殊的容器,以及,利用水的容器意象。
心上之舟,或心中有舟,便能济水,便能救难;心上之方舟,乘木舟虛,知行知返,如般若,如《易经》咸之感,如中孚之应,以心传心,观感化物,便是核心心理学。
而“感應心法”也正是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心理分析与意象体现(梦的工作)的核心技术。同时,被称之为“慈悲疗法”的“心灵花园”,更是我们“核心心理学”的专业社会实践(在四川震区和玉树震区以及全国范围孤儿院,我们已建有70余处心灵花园工作站,为需要者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服务)。
在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主办的《心理分析》期刊,我有“文心札记”专栏,不仅写了“愈之心意”,而且写了“聽之以心”、“愚者之心”和“爱心无尽藏”等,皆在呈现“核心心理学”之理论和方法的意义,以及其在深度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中的技术应用与专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