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荣格抽动症心理行为干预中心
信息详情
我们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的根源是什么

01

 

心理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事实上就是一个字——迷。这个“迷”就像雾一样,有的人 “迷”得非常深厚,雾就可能非常厚重;有的人“迷”得比较弱,雾就会比较薄。

 

“迷”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是使我们看不清真相,既不清楚自己,也看不清楚世界。生命的真相是什么?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哲学千百年来都在探讨“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看不清楚自己就会把自己给丢掉了,迷失了自己觉悟的本性。

 

我们今天所谓的“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围绕着自我开展我们的生活,但是这个“自我”事实上是我们对自己错误的认定。

 

对自己错误的认定,会使我们产生“贪著”,比如说我们会在“自我”的上面,产生一种自我的重要感、自我的优越感、自我的主宰欲。“贪著”又会使我们生起“贪”的心理,所以“贪著”是引发很多心理问题的基础。

 

佛法把人的心理问题归结为三种重要的基础——贪、嗔、痴。我们一切心理问题,都是源于“贪”、“嗔”、“痴”。

 

首先,“痴”使我们看不清楚自己,看不清楚世界。看不清楚自己,看不清楚世界,就会使我们对自己和世界产生错误的认识。

 

然后就是“贪”,当我们丢掉了自己之后,我们会对外在的世界和自我产生一种依赖,对依赖的对象产生“贪著”。“贪著”是引发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孤独的原因。

 

 

 

我们“贪著”自我、“贪著”外在的环境,这种“贪著”一旦受到冲击,比如自我受到冲击,或者外在的世界受到冲击的话,就会产生 “嗔恨”的心理。“嗔恨”是导致我们不接纳、对立、仇恨、嫉妒、愤怒等各种破坏性心理的源头。

 

所以,由“痴”发展出了“贪”和“嗔”,然后由“贪”和“嗔”引发出不同的负面心理。而这些负面心理的源头都是“迷”,就是“痴”——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世界的真相。

 

错误的观念从看不清生命的真相到看不清世界的真相,产生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使我们产生“贪”和“嗔”的心理,而“贪”和“嗔”的心理又导致各种负面情绪。

 

02

 

 

佛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树立正见,二是通过不同的法门来克服以“贪”和“嗔”为基础的各种心理问题。

 

佛法非常重视“正见”,因为生命的轮回中,一切烦恼、痛苦的产生,都是以“无明”、“迷惑”为基础的。

 

佛法认为,想要从迷惑中走出来,就需要树立“正见”。“正见”就是如实地认识生命的真相、如实地认识世界的真相。这是我们解决一切心理问题非常重要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法门来对治“贪”,对治“嗔”。比如说,在“六度”里面,“布施”的法门就是在帮助我们克服内心的“贪著”;“忍辱”的法门,是在帮助我们对治内心的“嗔恨”。

 

 

 

虽然我们身上有很多迷惑、很多烦恼,但是我们生命中具备改变迷惑与烦恼的潜在能力。只有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它,我们的生命才具备改变的可能。这样的认知是我们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认知。

 

释迦牟尼的悟道,其实是一个发现,不是一个发明。这个发现,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与意义无与伦比。因为他发现每一个生命都具有觉悟的潜质,每一个生命都可以完成自我的改变,也就是每一个生命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西方宗教认为人是没有拯救自己的能力的,要通过一个万能的神才可以得到拯救。而佛法不认为外在有一个万能的神。佛陀在菩提树下,他最重大的一个发现,就是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并且每一个生命都有佛性,都有觉悟的潜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生命都具有一个健康的、圆满的心灵。这个发现给我们世界众生带来了极大的希望。

 

03

 

 

从禅宗的见地上来说,我们的佛性就像天空一样,烦恼就像不确定的云雾一样,这种云雾随时都有可能被吹开。而心的本质是无云晴空,一片湛蓝。

 

禅宗里面就是反复在说明这样一种见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也就是说,我们的菩提自性,觉悟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每个人的心本来就是清净的、圆满的、健康的。修行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体悟到它,体认到它,你就成佛了。不是要造一个东西出来,如果要造一个东西,可能是造不出来的,那是它本来就有的。

 

六祖在悟道时,向五祖报告自己的心得,就是他看到了、体悟到了觉悟的本性。他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他看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内在具有觉悟的本性,是清净的,是圆满的,是独立的,是不受外界干扰的,同时它能生万法,妙用无穷,并且能保持一种心无所住的状态,具有不黏着的功能。

 

 

 

我们学佛的人,经常会讲到不要执着。不要执着,很多时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我们黏着的心是如何培养起来的?是在迷惑的系统里面建立起来的 “贪”、“嗔”、“痴”,也就是我们的心离不开“贪”、“嗔”、“痴”的基础。

 

心安住在觉悟本性上的时候,就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一切,但是一切都不会黏着上去,这就是我们觉醒的心所具有的不黏着的特点。反过来说,我们迷惑的心,本身就具有黏着的特点。

 

在迷惑的状态下要让自己不黏着,其实是做不到的。只不过是迷惑程度有深浅,黏着程度就会有深浅。对外在世界的黏着程度,取决于我们对它“贪”的程度、依赖的程度。我们对它依赖得越多,黏着的程度就会越深;黏着越深,受控的程度就会越深。

 

要真正做到不黏着,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看淡了这种环境,“贪著”的心减少了,依赖的心减少了,“云淡风轻,坐看云起”;第二种情况,就是真正体悟到觉悟的本性,觉悟的本性具有不黏着的特点。

 

 

 

所以《金刚经》《心经》都在帮助我们看清楚自己。像《金刚经》处处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并不是说你不存在,而是要否定你对自我的一种错误认定。只有当你从对自我的错误认定里面走出来的时候,你才有可能真正认识你的本来面目。

 

对外在的世界,也需要正确的认识,认识到一切都是条件、关系的假象,认识到它是如梦如幻的时候,你对它的执着、依赖才会减少,你的贪心也会减少,你的内心才有可能保持一种超然、清净和自在。

 

我们的心的本质是清净的、圆满的、健康的,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还要了解到,每一个人都具有自我治疗、自我拯救的能力。

 

 

 

比如,般若的修行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现在我们内观,是在观照般若这个层面,离不开我们的意识,是有造作的,但是禅宗所做的禅修,是立足于实相般若,直接去体会没有造作的心。

 

当你体会到没有造作的心的时候,立足于这个没有造作的心来禅修,你就有能力更好更快地去解决心理的问题。

 

但是“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因为自己迷惑了,没有办法觉醒和体悟,所以“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需要大的善知识,来引导、帮助自己。

 

但是,真正的体悟还是要靠自己,真正解决心理问题也是要靠自己。“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迷的时候,是“师度”,但是“师度”只是给你一个引导,就像告诉你,这条路应该这样走,你现在走错了;但是,路却一定是要你自己去走。

 

所以到底是自己解决心理问题,还是医生帮你解决问题,医生在这个过程中究竟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这在心理治疗和佛法的修行中,确实也有相通的地方。

 

04

 

 

所有心理问题的源头,都来源于迷惑,包括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和对外在的不正确认识。在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有“自性见”,即实有的见,就是我们会把五蕴或者各种想法执着地认定为“我”,而这个“我”字是一切烦恼产生的根源。

 

另一方面,在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中,我们也会对所看到的一切产生一种自性见,就是把事物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不变的、实有的存在。但是,最新的物理学也发现,无论是外在的世界还是我们生命其实都不存在不可分割的实体,一切都是条件的假象。

 

 

 

然而,实有见是使我们产生 “贪著”和“嗔恨”的基础。我们执着一个实有的自我、一个实有的外在世界,这种实有的执着使我们产生贪心,产生嗔恨心;贪心、嗔恨心又是一切心理问题、一切负面情绪引发的基础。

 

所以禅宗是要让我们有一种“无相”的认识。“无相”是对实有的执着的否定,我们认为的实有的自性见事实上是无的,是不存在的。佛教讲“空”,并不是要否定现实的存在,而是要否定我们在现实的现象上所产生的一种实有不变的认知。

 

我们具备这个见地以后,就是“无住”,“无住”是指你的心不要黏着在任何事物上。如果我们对二元对立的现象心有所住,我们就会陷入到贪著,陷入到嗔恨心。比如美和丑,我们贪著美,就会抵触丑;在这二元对立里面,我们不是陷入到“贪”,就是陷入到“嗔”。

 

禅宗要我们去体悟觉悟的本性,去超越个人对有无、好坏、美丑、垢净等对立的执着。当我们认识到一切二元对立的现象都是一种条件的假相,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就能做到心无所住。

 

“无住”,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当我们对外在二元对立的事物不再产生巨大依赖的时候,我们的心才能保持独立,保持清净,才能回归到我们觉醒的心。反之,当我们对外在的二元对立的世界充满执着的时候,我们就会陷入到贪著和嗔恨里。进而引发很多很多的烦恼,最终就会让生命进入到迷惑的系统里。

 

所以“无相”和“无住”是帮助我们超越对二元对立的世界,摆脱“贪”“嗔”之心。

 

 

 

另一方面,禅宗要我们“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是我们进入到觉醒的心的关键所在。以“无相”“无住”作为认识,作为方法,作为手段,超越对二元对立世界的执着,最终再体认到无念的心体。这样我们就能立足于“无念”的心体,来清除我们生命的一切迷惑和烦恼。

 

以上从《六祖坛经》的角度,介绍了人类生命差别的心理基础是迷与悟的不同,指出迷惑、贪嗔痴是一切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时人人皆有佛性,也就是每个人都具有自己治疗心理疾病、拯救自己的能力,关键要有好的老师(善知识)的引导。

 

心理治疗的关键,就是体悟到生命内在的觉悟本性,解除迷惑与贪嗔痴,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健康的人。


友情链接
苏黎世荣格学院洛杉矶荣格学院加拿大荣格学院巴西荣格学院澳大利亚荣格学院比利时分析心理学会巴塞罗那荣格学院墨西哥荣格社会学院立陶宛分析心理学会俄罗斯分析心理学会意大利分析心理学协会新墨西哥荣格分析师协会比利时精神分析学院荣格分析师协会英国荣格分析协会分析心理学家协会分析心理学家独立小组安大略荣格分析师协会科罗拉多荣格研究所西雅图荣格研究所旧金山荣格研究所南加州荣格研究中心芝加哥荣格分析师协会达拉斯荣格分析师协会荣格精神分析协会格鲁吉亚荣格分析师协会新英格兰荣格分析师协会意大利分析心理学研究所西班牙分析心理学会纽约荣格学院匹兹堡荣格分析师协会智利分析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委内瑞拉青年分析协会华盛顿荣格分析师协会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美国心理学会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协会加拿大心理学会南非荣格分析师协会奥地利分析心理学学会
荣格心理吕老师的小助手
微信号:qdrgxl
联系我们
中国·青岛·市南17667657613(微信同号)青岛荣格抽动症心理干预中心
Copyrights 青岛荣格抽动症心理行为干预中心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16712号-1 Jungi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