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性来访者,外表光鲜,收入也不错,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女性。
只不过独立到有些孤独。
已经三十多岁了,却没有真正体验过亲密关系。
随着深入沟通:她和母亲的关系也很冷淡。
她回忆起小时候的故事:
“我很小的时候被送到托儿所,那里很冷,老师脾气也很不好,如果小孩子不听话,会被叫到门口罚站。
我对那段经历的感受就是:恐惧。
可我妈不这样觉得,她常常说:‘老师都夸孩子听话,不管是多苦的药,她都不怕,自己乖乖喝下去,从来不让大人操心’。
我不是不怕苦,我是怕让妈妈费心,怕一直呆在这里。”
这种恐惧与回避表达,让她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厚的连接。
幼时,她和母亲无法亲近。
长大之后,她有个难言之隐:每当和交往中的人有亲密接触,身体都会冰冷、麻木,难以忍受。
很多本可以深入的关系,都断掉了。
对关系的渴望,是每一个人天然的动力。
恐惧表达的人,则是因为:这份动力,被封住了。
孩提时,他们发出声音、表达欲求、产生情感、生出情绪、探索世界……都是在表达他们的动力,这也叫热情,或生命力。
但在和父母或其他抚养者的关系中,他们这些热情的表达,常被阻断时,他们最后就会自己阻断自己。
身体中的很多记忆,实在远比头脑中的更深刻。
害怕被抛弃的恐惧停留在她的身体上,让她对于在关系中袒露自身的印象是:
冷,害怕。
意识上,她渴望关系,渴望温暖的怀抱;
潜意识里,这份恐惧深深铭刻在生命中,让她始终难以在关系中,真实地敞开自己。
身体上的症状,就是她不让自己向外界伸出手脚、张开拥抱。
想要走出恐惧,活出热情,不再畏惧表达,为生命注入“表达是安全”这一体验十分重要。
一个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催眠,营造让自己接纳的心理状态。
身体的每一份紧张都和头脑中的一个想法联系在一起。
当你在催眠中真能放松身体时,也就放下了头脑中的想法和意识,潜意识就有了最大呈现的空间。
身体放松下来,我们穿越了由肌肉所组成的身体,而进入了“内在的空间”,答案会自然从这个空间升起,我们只须对此保有好奇就可以了。
这也是催眠大师艾瑞克森在他那些治疗故事中凝练的核心观点:
• 每个人身上,都有自身问题解决的方案,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寻找。
• 而那些疗愈性的画面,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内在灵性自然流动的结果。
•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
艾瑞克森这一理念十分奏效,他的那些神奇的治疗故事,他自己本身的经历,都验证了这一点。
成为享誉世界的催眠大师前,艾瑞克森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一开始,他除了眼睛外,身体其他部位都不能动。艾瑞克森的妈妈请了三位医生,他们都说孩子活不到第二天。
艾瑞克森听到医生们的话后,心想自己不能被他们“催眠”,于是,他通过眼球动作提示妈妈他是还有意识的。
第二天,医生来了,看到艾瑞克森还活着,他们很震惊,但依然告诉妈妈说,哪怕艾瑞克森能活下来,他也会终生瘫痪。
艾瑞克森再次抵抗住了医生们的“催眠”,三年后,他不仅能站起来,还靠自己独自一人畅游了密西西比河。
相比正常人,艾瑞克森与世界沟通的许多通道都被关闭了。
但是他从不抱怨命运,不和痛苦较劲,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反而因此打开了正常人所没有的一些通道,铸就传奇一生。
从艾瑞克森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个人生原则:不跟痛苦较劲。
如果用一首鲁米的诗来表达,那就是:
“在我失望的一刻,我感受到鼓舞。
当我被毁坏,我同时也在康复。
当我像大地一样安静坚实,
那时候,我便可以用低低的雷声与众人讲话。”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的核心是对潜意识和人性的信任。
概括而言:它讲的是,不要执着于意识与思维层面的我,而要拥抱信任潜意识与身体层面的我。
我们能从他的故事中学到很多,至少我们的身体问题很难比他更严重,我们可以不用陷入到悲观厌世和抱怨中。
你接纳了你的生命状态,不和这个状态较劲,这时你才能穿越灾难,看到灾难背后的礼物。
作为催眠心理学的大师级人物,艾瑞克森常因奇迹般的治好了那些被认为是“毫无希望”的病人而闻名遐迩。
他的太多治疗故事,美妙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