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写实小说,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性米拉和她的女性朋友们的故事。小说以米拉读书、结婚、生子、离婚、再读书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对女性在婚恋中遇到的矛盾、在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方面,遭受的困境进行了真实再现。虽然这本小说写于上世纪60年代,但小说主人公在婚姻中遇到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当今的女性。所以,我们可以从米拉的经历中,找到现代女性从贤良淑德、相夫教子的传统价值观中突围的路径。
在开始解读这本书之前,我想为大家讲一个我的朋友北北的故事,她也正是千千万万女性的缩影。北北在娘家也曾十指不沾阳春水,但结婚后她不仅要忙工作,还得分出不少精力做家务、带孩子、经营婆媳关系。她也曾试着说服自己:“我是女人,牺牲事业,照顾家庭没什么。”但学生时代优秀上进的北北,总有点不甘心,难道曾经光彩夺目的她,在婚后只能像贾宝玉说的那样,从无价珠宝变成没有光彩的珠子,最后变成鱼眼珠吗?
今天,我们要讲解的这本《醒来的女性》,女主角米拉也面对着同样的难题。也许米拉的选择,会让深处困境的你,找到方向。
《醒来的女性》是一本反映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性生存困境的小说,被誉为小说版的《第二性》,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了22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了2000万册。小说主人公米拉,自幼聪明好学,但过于优秀却让她成了同龄人中的异类。大学还没有读完,米拉便在家人的撮合下,找了一位门当户对的丈夫草草结婚。但努力经营家庭的米拉,却遭遇了丈夫的出轨和抛弃,离婚后一度绝望到割腕自杀,所幸被闺蜜救起。后来,米拉振作精神,进入哈佛大学读书。在哈佛,米拉邂逅了一段完美的恋情,但她拒绝了恋人的求婚。因为米拉已经“醒来”,如果婚姻依然只是相夫教子、辅佐丈夫事业的模式,那么米拉宁可选择独自生活。
至于这本书的作者玛丽莲·弗伦奇,她本人的经历就像小说一样传奇:她出生于1929年,从小热爱写作,大学还没毕业就结了婚,打工赚钱支援丈夫。玛丽莲受到了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的深刻影响,一直没有放弃写作。但丈夫则认为女人嘛,爱好什么写作,做好家务带好孩子就行了,两人的分歧最终导致离婚。玛丽莲将自己的经历都写进了小说,凭借《醒来的女性》一举成名。
透过米拉及其女性朋友们的视角,作者玛丽莲冷峻地反思现代社会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以及婚姻的意义。她清醒地认识到:女性不只是别人的另一半,女性更是她自己。有外国媒体报道说,《醒来的女性》在美国间接推动了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因为这本书引发了无数女性的共鸣,写出了她们一直被压抑的内心世界,继而改变了她们的一生。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和大家讲述《醒来的女性》这本书:
第一个重点是:我努力做个好妻子、好妈妈,换来的为何是离婚的消息?
第二个重点是:离婚后的中年女性,该如何开始新的生活?
第三个重点是:婚姻是每个女性的必需品吗?
现在,我们先来谈谈第一个话题:我努力做个好妻子、好妈妈,换来的为何是离婚的消息?
在《醒来的女性》这本书中,女主人公米拉少年时聪明好学、爱好读书。但她读的可不是浪漫小说和少女杂志,而是深奥的哲学典籍。同龄人一学期学完的课本,米拉一天就能完成,学校只能让她跳级。米拉不仅绝顶聪明,还美丽动人,是男孩眼中的“女神”。
但一次可怕的聚会,打碎了米拉对爱情、男友和未来的浪漫幻想。聚会中,喝醉的米拉差点被轮奸。这次打击使米拉屈服了,为了获得男人和家庭的庇护,她接受了家人的安排,大学还没毕业,就嫁给了父母朋友的儿子诺姆。
聪明温和、彬彬有礼的诺姆,看起来与米拉非常般配,但是,王子和公主并没有就此过上幸福生活。曾经,学霸米拉看到把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的妈妈,和只会干家务的奴仆没什么两样;学校里的女老师聪明能干,可永远也当不上校长。于是,她暗暗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女人。但结婚后,米拉却成为了像她们一样的女人。
为了方便照顾丈夫的生活,米拉搬到了丈夫就读的医学院附近。因为经济拮据,她还得外出工作补贴家用,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大部分女人都是全职主妇,如果出去工作,只能做打字员或者仓库保管员。米拉拿着微薄的工资,她想念学校、渴望读书,但每天下班后都精疲力竭,根本没有精力再看书,于是,米拉连看书这点爱好也被迫放弃了。
意外怀孕打破了米拉表面平静的生活。孕育爱情结晶,本是一件幸福的事,但《醒来的女性》却用真实到近乎冷酷的笔法,描写了丈夫对米拉怀孕的反应:丈夫不仅没有惊喜,反而说意外到来的宝宝会影响他的学业;更离谱的是,他居然口不择言,怀疑米拉腹中孩子的来历……
米拉的心简直凉透了。但腹中幼小的生命不断地提醒她:要振作!要照顾好自己!米拉怀着身孕,一直工作到产前两个月,因为身材走样不适合工作才回家待产。进了产房后,让米拉痛苦的不是分娩,而是在产房内的所见所闻:医护人员对产妇满是冷漠与麻木;无论是生孩子、产后康复还是照顾新生儿,丈夫都是缺席的,不知道男人在女人最脆弱的时候都去了哪里。女人们生下孩子、辛苦抚养他们,聊天的时候却不约而同地闭口不提自己的丈夫,这种情况和今天的“丧偶式育儿”多么相似!
产后,米拉一个人照顾着孩子,丈夫的事业也逐渐走上了正轨,但丈夫并不关心米拉在想什么,也从来不问米拉累不累。米拉把这一切告诉自己的闺蜜,而闺蜜却告诉她这就是生活,“婚姻比别人成功的方法,就是对婚姻的期望值比其他女人低。不求幸福,只求生存。”可是,她明明不喜欢做饭、不喜欢购物、有时候连孩子都不喜欢!可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就是这样:一个热热闹闹、有孩子嬉笑打闹的家才是正常家庭。
不久,更大的危机降临到她头上:丈夫要求离婚!离婚理由很多,比如,米拉应该在家的时候跑出去串门了;忘记准备招待客人的晚饭;做的饭菜不好吃;会在家庭派对上喝醉……列举理由的时候,丈夫面无表情,像个宣读犯人罪状的法官。相信你听到这里的时候,会忍不住火冒三丈:这都是些什么理由!为什么绝口不提米拉日复一日的家务劳动,和养育两个儿子的艰辛呢!其实,琐碎的理由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米拉的丈夫爱上了别人。
米拉的遭遇在今天也屡见不鲜。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妻子全力支持丈夫在外打拼,独自一人操持家务;当妻子人老珠黄的时候,丈夫出轨或者直接提出离婚,只留下妻子一人崩溃痛哭。妻子如果经济实力尚可,还有底气离婚;否则就连离婚都不敢,只能一再放低姿态,祈求丈夫的怜悯和施舍。那么,为什么女性扮演了完美妻子的角色,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首先,因为很多女性的婚姻就像米拉的婚姻一样,并不成熟,只是看起来很合适而已。有个叫做“顶石婚姻”的概念,“头顶”的“顶”,“石头”的“石”,意思是说,现代人的成熟婚姻应该是在思想、工作、社会地位,都达到一种成熟状态后,由婚姻来为人生的某个阶段加一个封顶,就像建筑物最后落成时的“顶石”一样,是人生成熟状态的“加冕仪式”。而很显然,米拉和丈夫在不了解彼此的情况下,为了结婚而结婚,他们表面上看起来门当户对,但其实都只是在履行人生职责,缺乏爱和激情,这难免会让他们在婚后产生磕碰。
其次,婚后的米拉和丈夫也没有共同成长和进步,这让他们在精神上的鸿沟越来越宽。在他们的婚姻中,男性在外拼搏,不仅挣来经济报酬,还能借工作挑战排解生活琐事中的烦闷;而女性整日跟柴米油盐打交道,自由的灵魂被束缚在了家务里。所以,表面上看米拉很幸福:丈夫事业有成,孩子也很听话,但只有米拉自己知道,锅台和琐事带给自己的是深深的寂寞,和一颗反叛的心。
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是这样的,而今天的我们,也陷在同样的困境中:全职主妇在家务劳动方面的付出不被认可,丈夫们总觉得是自己在赚钱养家。甚至一些女性也觉得,结婚就意味着找到了“长期饭票”,放弃了自我提升。于是,人到中年,丈夫越来越优秀,而妻子却人老珠黄乏善可陈。可想而知,对于“没用”的妻子,丈夫弃如敝履易如反掌。就算很多家庭为了孩子、经济等多种原因没有离婚,也是互相怨恨看不顺眼,将就过一生。
而突围的方法,也许正如罗米·米勒在《亲密关系》中所说:“浪漫的激情之爱,唯一的出路也许是向相伴之爱转化。”所以,在一段婚姻中,女性不能物化自己,不要不切实际地幻想能够找到可以“养自己一辈子”的“长期饭票”,而是要培养和伴侣之间的共同语言,在婚姻生活中,保持独立的经济地位和人格。只有男女双方共同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会得到伴侣更多的青睐。
好了,刚才我们通过米拉的故事,分析了为什么努力做完美妻子和母亲的女性,换来的却是离婚消息。首先是因为米拉和丈夫,是为了结婚而结婚,这为他们婚后的矛盾埋下了伏笔。其次是因为,在男权社会中,婚姻对女性的生活有所束缚,女主角米拉在婚姻的束缚中失去了提升自己的机会,和丈夫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