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为什么抽动症容易被误诊
自1825年Itard最早报道抽动症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但我国学者真正研究此症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前,人们根本不把此症当成一种疾病,即使是现在,许多人也仅仅认为这是一种不良习惯,是一种坏毛病。这种情况在临床上非常多见,许多孩子在出现症状之初,不被父母重视,或是当成咽炎、眼结膜炎等症状而被误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医生对此症不熟悉,以致被多种多样的症状所迷惑 将喉肌抽动所导致的干咳误诊为慢性咽炎、气管炎;将眨眼、皱眉误诊为眼结膜炎;动鼻误诊为慢性鼻炎等。
2.家长对此症的不认同
很少因为不停眨眼、耸肩而就诊者,多认为是不良习惯。当到医院看其他病时,被医生发现而询问有关情况时,家长多不配合回答,多被告之“没事,就有点小毛病”。医生告诉家长后,家长多不信任,而反对就诊,从而使确诊时间后延。
3.患者对此症有一定的抑制能力
当症状较轻的患者有意掩盖其抽动症状时,使家长及医生不易察觉。
4.认为秽语是此症必备症状
某些医生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必须具备秽语,但实际上只有1/3患者在发病几年后才出现秽语现象。许多孩子发生抽动的表现为清嗓子、吸气声、吼叫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