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所说的心理指的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内心”,它还指所有心理过程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有意识的过程和无意识的过程。按他的说法,内心只是某种“局限于一定界限之内的功能复合体”,而心理则更为广博、深远,它由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区域组成,这两个区域的特性既彼此对立又彼此互补,而我们的自我则兼涉两区。
自我伫立于两区之间,这两个区域不仅在体量上互为补充,而且其功能也是互为补充和平衡的。我们的自觉意识在整个心理中所占的份额相当有限,人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意识是后来分化形成的产物,无意识就像拥抱全世界的海洋,而意识就像一个小小的孤岛漂流在这无边无际的海洋中。我们的自我,为意识所环绕和承载,在我们的心理中主要负责适应外界,尤其在西方文化中是这样。“依我的理解,‘自我’是一种由某些意念组成的情结,构成了意识领域的核心,依我看来,这种情结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同一性”,荣格说,他也将自我称为“意识的主体”,而对于意识,他的定义则是“维系心理内容与自我的关系的功能或活动”。我们所有的内外体验都必须通过自我才能被感知,因为“与自我的关系如果得不到自我的认可,那就只能是无意识的”。意识区处于无意识内容的包围之中,由于我们的意识不能同时容纳很多内容,所以部分内容暂时退出,但随时可以再次进入意识,这是一种无意识内容。还有一种无意识内容,是我们出于各种原因不喜欢而予以压抑的内容,也就是“形形色色被遗忘、被压抑的东西,以及阈下的感知、思考和情感”。荣格称这个区域为“个人无意识”,以此区别于“集体无意识意识”,因为无意识的这一集体部分包含的并非个体所独有的或个人后天获得的内容,而是“得自遗传的心理作用方式的可能性,与得自遗传的大脑结构密切相关”。这份遗产是人类普遍共有的,甚至可能是动物普遍共有的,它构成了一切个体心理内容的基础。
“相比意识,无意识的历史更为悠久,它是‘初始存在’,而意识则是从中不断析出而成的。”所以说,意识是“在真正的心理活动基础之上次之产生的,而真正的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职能”。如果认为人的基本态度是可以意识到的,那就错了,因为“我们的很大一部分生命是在无意识中度过的:睡觉或打盹。……在所有重要的生活情境中,意识都依赖于无意识,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在人的幼年时代,生命起步于无意识状态,而后在成长中渐渐进人意识状态。
如果说所谓的个人无意识中的内容都来自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即个人所压抑、弃置、、遗忘以及阈下感知的内容等,那么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表现的则是人类自起源以来所积淀的典型反应方式,无关乎种族、历史背景及其他差异,这些典型反应方式针对的是生而为人普遍都要面对的各种情境,诸如焦虑、危险、反抗强权、两性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的形象、爱与憎、生与死、黑白两道的权势等等。
无意识具有很强的平衡补偿能力。面对各种情境,意识产生的往往是个人特有的与外部世界相适应的反应,而无意识则针锋相对,它能从整个人类的经验中酝酿出符合内心世界惯常行为方式和迫切需求的典型反应,从而使人能够从心理的整体全局出发,采取一种适中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