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归属于哪种心理功能的类型,这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学指标,但这个指标还不足以描述此人的心理特征,我们还必须确定他的基本心理倾向,也就是他对内和对外所采取的反应方式。荣格定义了两种不同的心理倾向:外倾与内倾。心理倾向是个人在面对内外两方面的客体时,表现出来的反应姿态,它决定了行为方式和主观体验,甚至还决定了无意识的补偿行为,它是对所有心理过程起决定作用的重要条件。荣格称这种姿态为中央转换处,个人以此为中心调节对外行为,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外倾的标志性特征,是与客体保持积极的关系,相形之下,内倾者与客体的关系是消极的;外倾者按照外界的集体的标准,比如时代精神等,调整自己的适应形式和反应形式,而内倾者的行为主要是由主观因素决定的,所以他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外倾者“所想、所感、所为都与客体有关”,他将自己的兴趣移出主体,移到客体身上、他为人处世的方式主要取决于外界。而对于内倾者来说,主体是定位的出发点,客体最多轮到第二位,只能间接发挥作用,这种类型的人遇事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后退,“好像在轻声说不”,而后才能作出真正的反应。
如果说心理功能类型说明的是领悟和再现体验材料的特有方式,那么外倾和内倾两种心理倾向说明的则是总的心理姿态,即心理能量总体的流动方向,荣格所理解的力比多就是心理能量。心理倾向类型扎根于我们的生物学环境,是先天决定的,在人出生的时候,心理功能类型远远不像心理倾向类型那么确定。虽然大体说来,主导功能的选择取决于我们生来偏爱分化哪一种功能,但有意识的努力可以大大改变甚至遏制这种选择,而要改变心理倾向,就必须进行"内部改造"了,也就是改变心理结构,要么来一场突变(也是由生物学因素引起的),要么通过“分析”艰难地推动一个心理发展过程。
与第二和第三种功能,即两种辅助功能相比,第四种功能,即劣势功能的分化要困难得多,因为它不仅与主导功能距离最远,差别最大,而且它与隐蔽的、未分化的、尚未获得表现机会的心理倾向是重合的,通过这种浸染,外倾思维型的内倾性带上的杂音,并非来自于直觉或感觉,而是首先来自于情感。
外倾与内倾也是互为补偿的,如果意识是外倾的,那么无意识就是内倾的,反之亦然,这是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认识。对此,托妮?伍尔夫在她的《复合心理学基础导论》中是这样说的:“外倾者的无意识是内倾的,当然,由于没有被意识到,这种内倾性还处于未分化的冲动状态。当无意识对立面突然爆发时,主观因素就会强行发挥作用,于是一个积极入世,与周围人都能和睦相处的人,就会暂时甚至最终变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牢骚满腹的、挑剔的人。他怀疑一切,认为谁都动机不纯,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孤立和不公正的对待,人人都对自己抱有敌意。当他在客体——而且往往是一个倾向对立的客体,即一个内倾型的人——身上发现自己的缺点时,或者说当他将自己的缺点投射给这个客体时,往往就说明意识态度已经自动过渡到对立的无意识态度了,当然这会引发不愉快和不公平的争端。”
如果一个内倾型的人突然爆发对立的无意识倾向,那么他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一个适应不良、不够格的外倾者。他会把主观材料劈头盖脸地投射给外部的客体,使之产生某种魔力,于是形成莱维—布律尔所说的“神秘参与“,他用这个概念说明的是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认同。当然,这种情形尤其多见于爱与恨的关系,因为强烈的情绪本来就容易触发投射机制。
在生活中,当一个人因为片面的发展再也不能适应现状的时候,他的意识倾向就会难以为继,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他与一个具有对立倾向的客体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此时相反的倾向会发生碰撞,彼此不理解,都把过失推给对方,因为对方身上有他在自己身上没有发现,因而也没有发展的特性,他自己的这种特性只能以劣势的形式存在。所以,婚姻问题、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朋友间或职场上的摩擦以及社会分歧和政治分歧,所有这一切真正的心理根源往往都是心理类型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所有我们在自己的心理中没有意识到的东西都会出现在客体身上,只要我们在自己身上没有认识到投射内容,就会把客体当成替罪羊。所以说,让自己身上天生就存在的无意识倾向得以表现出来,这是人人都面临的道德任务,有意识地接受和发展自己的无意识倾向,不仅能使个体自己获得平衡,而且也能使他更好地理解别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功能之间以及意识倾向和无意识倾向之间的对立会逐渐加剧,但往往要到后半生才会形成冲突,这是人生这个时期心理状况发生变化的预兆。特别是那些交际广泛、精明能干的人,一过四十岁,突然发现自己虽然“头脑绝顶聪明”,却应付不了家庭纠纷,或者在职场上事事不顺。如果他们能够正确理解这个现象,就应该知道劣势功能在要求自己的权利,与之达成协议已是势在必行。对这个年龄段的这一类人进行心理分析时,直面其劣势功能是开始阶段最重要的事情。
这里还要指出另外一种心理平衡障碍,相比那种由于片面分化主导能引起的障碍,这种障碍也并不更少见,它的成因是四种功能中没有一种得到发展,也就是四种功能都得不到分化。儿童在形成牢固的自我之前,心理就处于这种状态,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集中发展的过程,与主导功能的发展和巩固同时进行,到人成年时,也就是青春期结束时,这个过程就应该完成,如果过了这个年龄还未完成,或者到上了年纪时,这个过程还停滞在发展的初始阶段,那么我们看见的就是一个不成熟的孩子气的人。虽然他年龄已经不小了,但他在所有的判断和行为中都表现出极端的不自信,始终摇摆不定。这样的人在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情境时,总是首先要决定在两种倾向或四种功能中他该使用哪一种,所以他很容易被人施加影响,面孔变来变去,或者为了抵制自己的缺乏主见,他会戴上一副特别古板僵化的面具,以为这样能很好地掩饰自己心理的发育不良。从经验看,这种欠缺会在生命的紧要关头突然显现,造成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境。功能发展不够和过度分化同样有害,永远处于青春期的人就是这方面的实例,哪怕他是多么阳光、多么可爱的“永恒少年”。“永恒少年”不仅代表初始阶段的固着,即发展的滞后,而且也蕴含着继续发展的可能,一切没有得到发展的东西中都蕴含着潜在的发展机会。
隔离和分化那种最能让人安身立命并胜任外界要求的功能,是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心理任务。只有在这个任务圆满完成之后,其他的功能才能得到分化,因为在意识牢牢地扎根于现实世界之前——这要到人成年时,甚至上了年纪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后才能实现——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人不能也不应该踏上通往无意识的道路。
心理倾向也是一样。天生的倾向在前半生处于主导地位,因为一个人天生的秉性恐怕最有利于他在世间安身立命,直到中年以后,他才面临发掘对立倾向的任务。前半生最重要的任务是适应外界,毋庸赘言,天生外倾的人比天生内倾的人更容易做到这一点。也许我们因此可以断言:外倾者在前半生活得更滋润,而内倾者在后半生更如鱼得水,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扯平了。
这两种类型都面临的危险是片面性。精明能干的人会因为外倾而入世过深,以至于找不到“回家”的路,他对自己的内心感到很陌生,他一直在逃避,直至有朝一日无处可逃,或者他过于信赖自己的理性,总是只操纵和加强自己的思维功能,但是他早晚会发现,他已经疏离了自己生气勃勃的内核,他的情感都够不到自己最亲近的人。内倾者也是一样,他那片面的姿态也会使生活中的困难与日俱增,受到忽视的功能和得不到表现机会的倾向会奋起反抗。它们要求见得天日,如果没有别的出路,它们就会通过神经症强行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最终的目的是心理的完整,那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有意识并且轻松地支配三种心理功能和两种心理倾向,而对于第四种功能的性状以及危害,他至少要有所了解。一个人一生中不论通过什么方式,至少要努力一次,力求接近这样的理想状态。如果早年没有这样的要求,那么中年是最后的期限,要么此时做到,要么永远做不到,这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心理,使它不至于以不成熟的青涩状态走向生命的晚年。